【摘要】本文通过分析总结日本战后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模式,提出了在新世纪新环境下加快发展我国高技术产业的新构想,并以之为基础加快传统产业的升级。
【关键词】 高技术 技术引进 产业
我国已经步入了以大众消费水平为特征的快速工业化时期,对资源的要求急剧增长,经济的飞速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趋显露。在这种情况下,加快发展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浪费少、污染排放低的高技术产业,并以之为基础提升传统产业迫在眉睫。日本是一个典型的能源缺乏的国家,二战的沉重打击已经使日本成为一片废墟,但是日本却能在短短几十年内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经济强国,其中的奥秘有待于我国进一步的探索,其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模式也值得我们去借鉴。
一、日本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模式
1、根据本国国情,实行技术引进
由于战争的破坏,工业设备多半报废,可以用于生产的设备少之又少,加上技术落后、能源匮乏、原材料和燃料的供应大幅度减少,日本的经济几乎位于崩溃的边缘。在此情况下,日本政府决定通过技术引进,加快日本经济的发展,尽快缩小与欧美发达国家的差距。从1955年到1970年,日本技术引进的项目数和费用都逐年递增,16年间共引入技术14041项,引入金额多达253.57亿美元。
2、以新能源、节能降耗的生产设备为研究开发的重点
石油危机使日本政府意识到必须改变过去过分依赖外国能源的发展方式,开发能够替代石油的能源,并通过高技术来改进和完善能源的生产设备和消耗装置,以此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1974年6月,第一个新能源开发的长期计划――“阳光计划”被制定,该计划的主要目的是开发太阳能、地热和氢能等新能源,充分利用日本现有的技术来建立新的能源供给体系,以此来缓解日本的能源危机。1978年,又产生了“月光计划”,其宗旨就是研究开发尖端的节能技术。日本政府把节能的重点放在产业部门的节能降耗上,通过研究开发新设备来代替、更换陈旧落后且耗能巨大的设备。
3、从资金密集、能源消耗高的产业向知识密集型产业转移
石油危机后,日本政府提出要由资金密集型产业向知识密集型产业转移。这些产业主要包括:研究开发型产业、高度组装型产业、时兴消费型产业、知识产业。经过调整,从1975年至1979年间,钢铁、石油制品、化工等资金密集型产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分别下降了30%、32%、37%,而精密仪器、电机等知识密集型产业分别增长了141%和118%。1980年日本通产省的产业结构审议会上公布的《80年代通商产业政策构想》也指出:“80年代要在70年代知识密集化成果的基础上继续推进创造性的知识密集化。”
4、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力度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认识到仅仅依靠技术的引进并不能让自己在迅速发展的技术领域拥有更强的技术优势,并且由于经济的衰退,日本企业对研发的投资连年减少,所以,日本内阁决定扩大对新的研发计划的支持,同时要求各省厅科研预算向基础研究领域倾斜,从1993年起的五年内,政府将基础研发的投资增加一倍,每年增加15%,1998年达到7万亿日元。这些投资主要用于更新从事研究开发的国立大学和部分国家研究机构中的实验室的设施,扩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其主要目的是充实人才队伍,培养大批青年科学家;建立适合时代的科研体制,提高研究开发的信息化水平;扩充多元式的研究开发资金;促进国际交流,积极推进有助于解决全球性问题的国际合作,并与世界各国广泛进行基础性研究方面的合作,扩大接受外国研究人员的规模。
5、IT立国――信息化趋势明显
20世纪90年代,日本政府着眼于应付泡沫经济,采取各种政策和方法刺激经济,但是收效甚微,究其原因,政府认为主要是IT革命来得太迟、施之过缓。为了能够彻底改变IT产业的落后局面,日本政府召开了IT战略会议,会议提出了较为完整的战略方案。2000年8月31日举行了第二次联席会议,提出了今后日本在信息技术领域的基本方针,计划在5年内赶上美国,成为超高速网络技术大国。2000年10月19日又推出了致力于日本新生的发展政策,在该政策中,日本把IT放在了十分重要的地位,计划在5年后成为世界上信息通信最先进的国家。为此,日本政府制定了IT国家战略――“Ejapan”的构想,并计划在2003年实现无书面文件的“电子政府”。同年11月29日正式通过了《信息基本法》,希望通过这个法案刺激网络经济这个新的增长点,以加快日本经济复苏的步伐。
6、重视高技术的民用、军用化和产业化
日本坚持将高技术用于民生,大力发展民用高技术产业,主张高技术产品走进千家万户、走进办公室,并尽可能地占有市场。同时,日本军事技术潜力也是不可低估的,在海湾战争中美国的战斧式巡航导弹用的是质量上乘的日本制造的半导体,美国从战斗机到军舰等尖端武器的电子装置中所使用的陶瓷部件95%是日本制造。日本政府为了实现“科学技术立国”的战略,实现高技术的产业化,注重对民间企业的技术转让,企业在掌握全新技术的基础上大量生产,并使其产业化。
7、重视发展“轻薄短小”型高技术产品
日本的高技术产品都与电器、电子游戏机、机床、办公用品、电子通讯相联系,这种高技术产品具有需求量大、成本低、资源投入少、开发周期短、产品更新快和应变能力强的特点,因而有良好的竞争能力。相比之下,欧美则重视和擅长大型、高级型、尖端的技术产品制造。所以,日本提供了他人所不能提供的新一代产品,尽可能地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技术含量和市场占有率,以此来保持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二、日本发展高技术产业对我国的启示
面对当今世界的能源危机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实现节能降耗、提高能源的利用率是新世纪新环境下的经济发展模式。发展高技术产业并以之为基础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似乎是构建节约型社会的首选方式。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以下几点值得我们借鉴。
1、竭尽所能提升我国的技术水平和产品的技术含量
我国的高技术产业起步较晚,技术基础薄弱,为了能在较短的时间内缩短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我国政府应采用引进外资的方式,外资企业拥有先进的技术,通过外资企业技术的扩散效应和溢出效应,迅速提高我国的技术水平,这是一种投资小、见效快的技术引进方式。同时,要提高我国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国际竞争力,我们还必须与欧美等国家进行技术合作;招聘外国顾问和高薪聘请国外高科技人才;购买尚在试验中的技术;派遣技术人员到国外进修等方式。
2、政府应加大对R&D的投入和鼓励企业进行研发,积极促进科研成果产业化
高技术是知识密集、技术密集、资金密集的高层次实在技术群,这就决定了发展高技术和使之产业化需要巨额的资金,因此,国外有人称高技术产业为“吞金产业”。随着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我国政府对R&D的投入虽然逐年提高,但是总量仍然不足,因此,加强资金投入是发展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关键。企业既是技术进步的主要受益者,同时也是技术进步的主要贡献者,为了能有效地解决我国在发展高技术产业中资金缺乏的问题,政府应鼓励企业参与研发。企业也必须明晰自身的主体地位,积极主动地进行技术创新。企业可以设立科研部门,关注跟踪高科技发展的最新动向,掌握最先进、最前沿的科学技术。同时,企业还要加大对研究开发的投入,进行自主创新,开发属于本企业的科技产品。
科研成果能否产业化是决定技术进步的关键因素,国家在建立灵活的科学技术研究机构进行基础研究的同时,应智取措施将研究成果迅速转化为商品。比如政府在兴建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科学技术中心等机构的过程中,鼓励企业参股并允许企业派遣技术人员参与重点课题的研究,同时企业也可以与大学、科研单位合作,把大学、科研单位的研究成果直接转化为商品。
3、建立风险投资体系来缓解资金难题
风险投资对高技术产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首先,风险投资可以促进科研成果商品化和高技术产业的发展。高技术产业投入大、风险高,加上银行贷款困难,很多高技术项目无法实现产业化。而风险投资家的这种为追逐利润而甘愿冒险的投资行为恰好在客观上起到了将大学和实验室的科研成果迅速推广,进而推进高技术产业化的作用。其次,风险投资体系的建立有助于创新型企业的成长。据调查,在美国464家风险企业中,绝大多数企业都以风险资本作为唯一的创业资本。同时,风险投资家还可以为企业提供经验、知识、信息和人际网络等,帮助企业提高管理水平和开拓市场,用这种方式发展起来的企业的成长速度和效益远远高于以其它方式发展起来的同类公司。
4、重视培养和吸纳优秀科技人才,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科技人才是新技术的开拓者,也是新科技转化为新产品、新产业的领路人,我国政府应该把培养优秀人才、促进科技人才流动、广泛吸纳国外智力型人才作为发展高技术产业的一项重要的战略措施。首先,应该改革旧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提高各类学校的教学设备、教学环境和师资水平,以适应高技术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类型;其次,促进人才流动,调整人才结构。教育体系中的学科建立相对滞后于高技术的发展,因而高科技领域所需的人才要从其它领域来补充;最后,高薪聘用外国的优秀人才。吸引国外人才,不仅可以带来各种各样的技术,还可以带来先进的管理方法,节约教育经费,是世界各国发展高技术产业的重要举措。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各国之间在经济和技术上的相互依赖关系也在不断加强,国家间的科技合作,共同研究开发显得格外重要,所以,科技工作者必须突破国界,开展交流与合作。
5、兴办企业孵化器和科技园
企业孵化器可以优化创业者的经营环境和经营条件,加速技术进步和技术产品化,并提供综合性的服务以提高新兴小企业的成功率和成长速度,从而为社会培养更多成功的高技术企业和企业家。由于企业孵化器在扶持小企业发展,增强区域经济活力,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能够发挥积极的作用,使得企业孵化器这种小企业管理模式不仅在发达国家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在广大的发展中国家也受到了重视和鼓励。
高技术工业园区集科研、设计、开发、生产和商品化于一体,它可以将科研成果商品化的各个阶段集中于一个地区,转移时间大大缩短,转移效率大大提高。为了能够通过高科技园区的建设加快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政府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统一规划布局,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应该计划有步骤地规范高技术园区。(2)建立和健全法律保障。(3)政府通过各种措施来调动和发挥地方积极性。
【参考文献】
[1] 刘鹤:国外产业技术政策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9.
[2] 陈建:21世纪日本经济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
[3] 郭励弘、张承惠、李志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律与风险投资[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0.
[4] 龙翔:日本高技术产业与大学合作的途径[J].科技管理研究,1999(3)。
(责任编辑:胡婉君)
|